2014年6月17日,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。但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外一科的病房里却洋溢着激动、温馨,两名中年男子热泪盈眶,母亲笑容灿烂。两个多月来,他们找遍了广州,今天,终于找到了失踪了多日的母亲!一个劲向给予母亲关爱和精心治疗、照顾的医护人员致谢,医护人员、护工婉谢了他们的红包,在场的人无不被母子相逢的场景而感动!
2014年5月3日晚10时45分,医院急诊科接120出车,从番禺区富华路办证中心接回了一名车祸伤的流浪女子,因“右跟骨骨折、皮肤软组织挫裂伤”收住医院外一科。当时她神志恍惚,浑身散发难闻的气味。她无法说出家人的信息,也不会写字,说自己叫“吴春花”,牛头镇人(同音)。也许是因为流浪的经历和车祸受惊吓的原因,刚入院时,对所有人都十分抗拒、敌视,不容人靠近,拒绝换下那件身上又脏又臭又厚重的羽绒服,拔掉正在输液的针头,拆开伤口敷料,甚至连伤腿上的石膏、绷带都被她拆了下来。
外一科的医护人员没有嫌弃这个脾气怪异的老人,轻言细语,端来一盆热水,轻轻地给她擦脸;护士耐心、不厌其烦地重新给她消毒、包扎伤口;管床的谢锡忠主任与她口音相近,耐心沟通;慢慢地她的戒备一点点消除,不再拒绝治疗,终于同意让护工擦洗全身,换上了干净、舒适的病员服。由于行动不便,医院专门请了护工照顾她,叮嘱营养食堂一日三餐送到床头。护工、护士们定期给她擦身、洗头、换衣服、床上排便……在医院的40多天里,医护人员经常送给她一些水果和好吃的。有时候,她感到肚子饿了,会拉住护士的手象孩子一样撒娇要东西吃。
结合吴春花的智力、记忆力、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邀请了区内精神病专科医生会诊,CT检查显示:双侧基底节区、右侧放射冠区腔梗、脑萎缩。
吴春花虽然得到了医院精心的治疗和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,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对家有着一份牵挂。转眼大半月过去了,她能下地行走了。她经常说想回家,但又说不清地址。有时候她会离开科室,去急诊、住院部各楼层溜达,护士发现她不在病床,马上通知护工、医院保安寻找,有时一天要找上4~5次。慢慢地所有保安都认识她,巡逻时发现就把她送回来,交给值班护士。科室为了防止她走失,在她胸前挂了一块标识,上面有医院、科室和联系电话。护士经常叮嘱她不要外出,她也满口答应。有一次,她离开了医院,护工、保安到处寻找无果后立即报警,警察在距医院约几公里远的地方找到了她,要送她回医院,但无论怎样劝说她也不肯上警车,只好通知医院开车来接人。当她见到医生和护士时,就像见了亲人一样,乖乖地上了救护车。
回来后,没有责怪她,护士长耐心地跟她谈话,让她做班长,告诉她要起带头作用——乖乖的,不能乱跑,还要看管好别的病人,做得好有奖励。医生、护士从家里带来水果、饼干,奖励给她。护士们每次巡视时都问阿姨“今天怎么样?”、 “乖不乖?”、“其他病人乖不乖?”,她总是笑嘻嘻地说“乖!乖”。以后她没有离开过科室。
5月11日是母亲节,护士们在为其他病人送上贺卡、康乃馨花的同时,也同样送了一份给她,祝她母亲节快乐!她开心得像个孩子。时间长了,大家都觉得她是我们的一份子。病友们也像家人般地待她,经常和她聊天,尽管阿姨很多时候回答不上,或者问非所答,病友们时常把家人送来的菜、汤、食物分点给她吃,她总是笑嘻嘻地说“好吃、好吃”。有位80多岁的病友阿姨惦记着她,每天总要陪人扶着去看看她,跟她聊上几句才安心。一段时间,病房里关心的人物、话题,都以她为中心。慢慢地,阿姨感觉到周围的人对她的善意和帮助,她也开始去关心别人,为病友看管输液,手术后病人回来过床,她主动去帮忙……
阿姨从当初的抗拒到配合,从陌生到信赖医务人员,从恐惧、敌视的眼神到友好、笑容满面;从到处乱跑到安心下来,还能帮忙照顾病友,从浑身脏兮兮到干干净净,在护士的指导下把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;从乱丢垃圾到把垃圾放垃圾袋,并仔仔细细地把床上的碎屑捡起;从随地拉大小便到自觉上洗手间如厕……在相处的日日夜夜里,阿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。
家里的亲人在阿姨走失的那段时间里,家人费尽心力,多方寻找,一个儿子为了寻找母亲辞去了工作。医院一方面密切与交警、派出所保持联系,一方面借鉴以往通过微信、微博帮助流浪病人找到家人的成功经验,通过医院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帮忙转发寻亲信息。通过番禺、天河交警和派出所的不懈努力,终于让阿姨与家人团聚。原来,阿姨是茂名鳌头镇人,与家人住天河员村。因脑萎缩、智力、记忆力减退,从员村搭车到了番禺,在街边流浪,直至车祸送到医院救治。母子相见,万分激动。为了尽快让亲人放心,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,喜滋滋地带着母亲赶回了茂名老家。
医护人员、护工和病友们目送他们离去,心里祝福她健康、幸福!